[我想哭但是哭不出來-淺談悲傷的反應]
「我爸爸過世了,為什麼我想哭但是哭不出來?」
「我當下沒有哭,好像很冷靜的辦完喪禮。這樣正常嗎?還是我太沒心了?」
曾經遇到這樣的問題,案主回想到幾年前父親離開時的自己,感到好奇怎麼會是這樣的狀態?
其實悲傷不是單一樣貌的,必須要痛哭流涕才能表達傷痛程度,並非絕對相關。有些人將悲傷藏在想法裡,藏在心頭上,藏在生活的改變與不改變,有時藏得連在哪裡自己都找不到了。
一般悲傷的正常反應可能顯現在各種情緒、認知、行為等表現,有的人變得容易生氣、哀傷、焦慮、孤獨、無助,有的人變得對生活無感,對人生失去重心與目標,一切變得沒有意義。有的人開始吃不好、睡不著,避談逝者、夢見逝者,或反覆找尋與逝者有關的事物、求神問卜,希望可以與逝者能重新取得連結,或完成未完成的事物與心願。
多數人會在經歷失落和復原狀態之間來回擺盪,慢慢讓生活回到軌道,但若是過度、過久的悲傷或無法經歷悲傷,都可能會反應個人在哀悼歷程遇到困難,成為複雜性悲傷,或臨床上的憂鬱症、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(PTSD)。
臨床上判斷正不正常,也需要考慮案主所處的社會文化是否和多數人的反應表現相差太遠,或造成個人明顯的痛苦困擾。有時受到文化脈絡因素,個人的悲傷無法自然的流露釋放、強迫自己呈現外界期待的反應,或因為不符社會期待而受到責備或誤解,反而造成第二度的傷害。
電影<從心開始>中,亞當山德勒飾演的男主角在妻女遭恐怖攻擊喪生後,從未表現特別哀痛的樣態,表現出不記得家人、不再見認識的親友,被岳父岳母指控冷血。事實上,他無法安睡,無法交新朋友,無法如過往享受生活,終日戴著耳機與世界隔絕,讓自己不要有感受、麻痺一切來逃避傷痛,無法經驗悲傷,無法順利哀悼。當男主角遇見了過往室友,開始接受心理治療,嘗試把傷痛記憶一點一點的訴說,那壓抑已久情緒有了出口,並接納新的人事物進入生活,才有機會慢慢走過悲慟。
在會談過程中,案主慢慢的發現和表達情感,滿滿的想法與感受被提取出來,直到再也忍不住的大哭起來,才有機會更清楚自己對逝者又愛又怨的複雜情感,發現自己深沉的哀傷,及無法再改變過往的失落。
尊重與接納每個人悲傷的樣貌,每個人悲傷的經驗和方式,都是獨特的,有時候悲傷者需要的只是,在失去重心墜落時,能被輕輕地接住,靜靜地陪伴,輕聲的告訴自己,「不怕,你是安全的」。
想哭但是哭不出來,是真實的,任何形式的悲傷,都是真實的。
文、圖/洪千惠 臨床心理師
*參考資料
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 第三版,李開敏等人譯,心理出版。
*想多看一點?
當親友驟逝時,我們能如何安適身心?http://blog.xuite.net/lifejoan/hongcianhuei/416229608
*推薦相關書籍
<於是,我可以說再見:悲傷療癒心靈地圖> ,蘇絢慧著。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417154
#心理師的畫話人生